为总结经验,选树典型,9月11日,学校在图书馆601报告厅组织开展了课程考核改革典型案例交流评比活动。副院长张静、教务处副处长冯洁和各教学单位教师代表参会,各教学单位副主任担任评委,教务处考务科科长张莹主持。
学校探索“四真三化(FT)”课程建设理念,课程考核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教务处修订了《齐齐哈尔工程学院课程考核评价改革实施方案》,多措并举,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,全面推动课程考核改革工作。
经过探索,上一学期我校299门课程中,打破期末只进行纸笔考试的课程135门,占比达45%。过程性考核也从注重知识考核向知识、技能、态度并重转变。过程性考核中教师更加注重高阶能力的考核项目,如体现团队学习成效的PK汇报成绩、体现实践动手能力的实践技能成绩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预习作业成绩等。
此次评比活动共有14门课程申报,经部门推荐、教务处审核,最终评选出6门课程(5门专业课和1门公共课)进行交流评比。各门课程改革成效显著,从考核内容、成绩构成、评价方法手段、达成度等方面展现了亮点和特色。
会上,冯洁肯定了各位老师的改革成果,并强调课程考核改革要坚持三个原则:一是“学生中心”的原则,每门课程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,更好地将态度、知识、技能融为一体的教育思想真正贯穿教学全过程;二是“全过程动态评价”的原则,更好实现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变,通过多个阶段、多种方式科学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,客观公正地反应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;三是“持续改进”的原则,通过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,实现“从课点到项目,再到课程”的课程评价体系,动态检测教学质量,促进质量提升。
最后,张静副院长指出,课程考核是一个对学生价值判断的过程,是能够体现出学生的现实价值和潜在价值的评价。一个好的课程改革应具有非常强的激励和引导作用,能够让学生“会学习、善学习、乐学习”。张副院长从四点阐述如何从定位、设计、实施、评价方面开展课程考核改革:一是课程考核改革应定位在推动教学改革,靶向教学目标的达成,问题导向,提升学生学习效果;二是从考核内容的改革、全过程的考核、方法手段的创新三方面设计课程考核改革;三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考核方式,开展阶段性考核,并结合审核评估的相关要求;四是关注学生学习效果,实现从课点达成到项目达成,再到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。她希望老师大胆改革,开拓创新,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推动教学内容的创新、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,促进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