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暑期是学校开展的第23个专业实践学期,学校23个本科专业5800余名学生奔赴全国1800余家合作企业,完成为期8周的专业实践。学校自2003年起,创设了专业实践学期,每年6—8月组织各专业、各年级学生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实习实践。学生在真实的职务环境中,真学、真做,掌握真本领,形成了“三层次四结合全学程”实践教学体系。在专业实践学期中,齐工程学子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,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专业素养,在服务社会中彰显青年担当。下面,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各学院实践团队的丰硕成果,看学生们如何在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!
【机电学院】匠心锤炼,智造未来

本年度专业实践学期中,机电学院组织1700余名学生,赴全国28个省、市、自治区的484家合作企业开展实践教学,实践地点覆盖黑龙江、山东、浙江、河北、天津、新疆等多个地区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学院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,通过深入开展企业调研,不仅确保了实习岗位与专业培养目标高度契合,还保障了合作企业的数量充足。在实践教学启动前,学院严格进行开课资格审查,围绕实践教学总体目标,细化制定专业实践学期的教学目标,明确各专业的实践岗位与具体任务。同时,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,确保实践过程有依据、有步骤、有方法。
在专业实践学期,各专业严格依照《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》,采取多项措施强化实习管理:建立定期巡查制度,组织教师不定期赴企业实地检查;加强“三方联动”机制,保持与实习学生、实习单位和校外指导教师的密切联系;重点关注分散实习学生,制定针对性管理办法,签订安全责任书;强化安全教育工作,由指导教师详细讲解实习注意事项,重点开展纪律和安全教育;辅导员、生涯导师动态跟踪学生思想状况,及时为学生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。
为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,学院构建了“四位一体”的指导体系:学生主动融入岗位,深入参与生产实践,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;专业教师定期了解学生工作环境,关心学生实习进展,并强调安全生产要求;辅导员深入企业一线,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,同时关注学生个人安全;企业导师耐心为学生解答疑问,帮助解决实际问题,实现教学相长。
通过本次专业实践,学生们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,成功将抽象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技能,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。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,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,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,助力学生职业发展,更好地服务社会需求。
【土木与管理学院】丈量经纬,筑基城乡

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,土木与管理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,以“墙绘+乡村”“真实工程”“双导师制”等形式,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项目,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风景园林专业师生深入克东县蒲峪路镇幸福村,通过“实地调研—文化挖掘—协同创作”三步工作法,将专业技能与乡村文化建设深度融合。团队围绕党建宣传、特色养殖、农耕文化等主题,创作完成300余平方米的墙绘作品,使原本单调的墙面焕发新生,成为传播乡土文化的生动载体,为乡村风貌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土木工程专业与鼎升测绘等企业深度合作,让学生参与从基础施工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实践。在企业工程师指导下,学生们系统掌握了施工管理、工程检测、BIM技术应用等核心技能。通过“理论讲授—现场实操—问题解决”的闭环训练,全站仪操作、混凝土强度检测等实用技能得到显著提升。
智能建造专业实施“企业导师驻校+校内导师跟踪”双指导模式,与彩虹翼航空科技公司合作开设无人机测绘课程。企业工程师负责无人机操作、三维建模等实践教学,校内导师则侧重理论指导,师生共同完成校园建筑三维模型15套,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无缝衔接,为培养数智化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财务管理专业构建“一课一赛一平台”培养体系,学生运用AI工具完成财务报表智能生成、纳税方案优化等实战任务,形成40余份企业财务分析报告和《小微企业成本管理案例集》。互联网金融专业与中国银河证券共建课程,开发6个真实案例,学生研究成果被核心期刊录用,实现了学习和实践的有机统一。
工程管理专业与市国土空间规划测绘研究院合作,开展雨水管道检测实践。学生运用先进检测设备,对城区管道淤积破损状况进行专业评估,形成的报告直接服务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和空间规划,为本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,体现了专业服务城市发展的担当。
通过实践教学,学院累计孵化横向课题8项,发表学术论文2篇,开发校本教材1部。下一步,学院将继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,不断推动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,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。
【医学院】仁心仁术,守护健康

在国家“双千计划”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,医学院积极响应政策号召,在专业实践学期开发并实施了一系列特色微专业。这些微专业以其灵活、精准的特点,有效提升了学生“一专多能”的职业能力,深受学生欢迎。
护理学专业开设的“中医健康管理技术”微专业(2学分),依托专业公司——齐齐哈尔齐工德润堂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,通过智能硬件、课程资源和考核体系的创新,实现了中医护理教学的现代化转型。同时,智能脉诊仪和舌面诊仪的应用,将抽象的脉象特征转化为直观的数据图表,提升了学生的诊断能力和实践水平。98%的学生认可这一模式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,同时,通过学习还可考取中医健康管理技术(经络调理方向)证书。
助产学专业“小儿推拿”微专业(2学分),依托专业公司——齐齐哈尔齐工儿童健康管理公司开设课程,构建了“三维渗透式”产教生态。课程引入“婴幼儿常用穴位动态图谱”等数字化资源,通过企业真实案例教学,学生辨证与健康管理能力提升70%。学生制作的《24节气家庭干预指南》《婴幼儿过敏体质家庭干预指南》等视频被企业用于宣传和客户指导等,实现了“人才培养-服务升级”的闭环。
康复治疗学专业“肺系疾病穴位贴敷”微专业(2学分)创新性地将教学内容分解为五大核心项目,每个项目由专业教师全程指导。通过开展公益活动,既普及了中医知识,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认同感。学生可考取中医健康管理技术(特色疗法方向)证书。
护理学专升本专业“瑜伽教练员”微专业(2学分)与齐齐哈尔齐工瑜伽有限公司合作,通过80学时的集中实践,8名参与学生全部顺利完成学业,其中部分学生获得企业就业机会。课程注重传统理论与现代实践的结合,培养了学生针对不同人群设计个性化方案的能力。
未来,医学院将持续推进微专业标准化建设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。进一步拓展“AI+中医”等创新教学模式,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学习选择,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,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。
【信息学院】代码赋能,智联万物

2025年实践学期,信息学院组织1600余名学生,奔赴全国25个省、市数百家企业开展专业实践。学院通过构建从基础认知到创新应用的阶梯式培养体系,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,书写了产教融合育人新篇章。
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精准布局,设置软件开发(412人)、运维与安全(68人)、综合服务(42人)三大实践方向,实践项目涵盖Java开发、小程序迭代、网络安全防护等核心领域。专业推行“日作业、周总结”闭环管理机制,同步建成4个校外实践基地,并组建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构成的“双导师”指导团队,全程保障实践质量。
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递进式培养模式,针对不同年级定制差异化实践内容:大一聚焦电子装配基础实训,夯实专业根基;大二开展电子工艺创新实践,激发创造潜能;大三深入企业生产实战,锻炼综合能力。专业实行“自主实习+平台化管理”模式,85%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企业交付任务,部分表现优异者成功获得企业预录用资格,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平稳过渡。
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“双周测试+每月竞赛”为抓手强化技能训练,结合精准岗位匹配与职业身份转换引导,助力学生快速适应行业需求。在实践学期管理中,实施“每日打卡+周例会+视频巡查”管理机制,同时开设AIGC微专业,拓展学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能储备,为应对智能化时代挑战增添筹码。
电子商务专业亮点纷呈,重点开展农产品电商助农项目与跨境电商运营实践,创新“线上直播+线下展销”融合模式。其中,甘南县乡村振兴项目获省级媒体专题报道,实现了实践成果与社会效益的双重突破,彰显了专业服务地方发展的担当。
集成电路专业实行分层培养策略:大一主攻无人机维修基础,大二深耕集成电路工艺,大三专注芯片封装测试。专业坚持“赛教融合”理念,开设的电子焊接微专业合格率达100%,学生在国家级竞赛中屡获佳绩。同时,通过常态化举办专业技能竞赛,“以赛促学”提升核心竞争力,为集成电路产业输送高素质人才。
信息学院在实践学期中成效显著。在学生收获方面,通过系统训练,学生专业技能显著提升,职业素养全面发展,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,为后续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;在社会效益方面,实践教学成果有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,进一步促进产教深度融合,同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,助力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。
展望未来,信息学院将持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,不断完善育人体系,培养更多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升级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【艺术与体育学院】以美育人,助农扶农

艺术与体育学院立足专业特色,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与合作企业深度沟通,结合专业特点,围绕创意设计与视觉传达核心能力,按品牌设计、包装设计、UI/UX、动态图形、广告策划等项目类型精准分组,精准对接设计工作室、广告公司、互联网企业、文化传媒机构等130余家实习单位。确保306名涵盖普本、专升本的实践学生均明确项目目标、获得充分指导,顺利融入各创意工作场景。
视觉传达专业实践成效显著。学院推行分层培养模式,各年级实践成果丰硕:大一认知实践:实施“多元场景适配+技能复合提升”培养方案。以云静国际旅行社实践组为例,8名学生完成云南旅游短视频创作项目,针对抖音、小红书不同平台特性,分别采用快节奏爆点剪辑(15秒/爆点)与沉浸式场景呈现策略,作品累计播放量达25万次。大二服务实践:聚焦地域文化创新设计。碾子山项目组完成VI系统年轻化改造,开发12套场景化视觉方案;莽格吐村项目组创作达斡尔族文化视觉手册,提取曲棍球文化等民族元素,设计6大类文创产品。大三就业导向实践:开展乡村振兴专项行动,完成莽格吐村品牌包装设计系列方案,制作宣传册及短视频作品28件,其中3组设计方案被地方政府采纳实施。据企业反馈数据显示,83%的实践生能够独立承担项目模块,17%的创意方案进入企业评审流程。值得关注的是,文化传媒机构导师特别指出,学生创作的动态图形作品已成功应用于3个商业宣传项目。
动画专业实践特色鲜明,构建阶梯式培养体系,各阶段实践均有突破:大一基础实践:采用“双导师制”(专业教师+优秀学长),在动画23级靳鹏等学长指导下,分组完成3D动画、AI设计等项目,建立动作曲线优化等12项技术规范。大二创新实践:实施“采风+ 创作”模式,完成齐齐哈尔主题墙绘400㎡,开发文创产品4个系列,制作采风明信片套装2套。大三行业实践:校企联合培养成效显著,影视合成项目完成率达100%,企业评价优良率92%,5名学生获得实习留用机会。
实践教学创新亮点纷呈。学院建立“周小结+月评估”质量监控机制,针对往届生创新思维不足等问题,通过企业导师案例教学,使学生方案创新度提升40%。
实践教学成果总结。本年度实践学期实现三大突破:企业参与度提升65%,共建实践项目42项;学生作品商业转化率达28%;就业对口率同比提高15%。
通过“真实项目锤炼+双导师指导+分层能力培养”的模式,学院有效搭建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,其中乡村振兴项目更获得地方政府专项表彰。后续,学院将持续优化实践课程模块,深化产教融合,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,助力学生成长成才。
随着为期8周的专业实践学期落下帷幕,参与实践的学子们满载收获,顺利完成在各行各业实战历练。通过深入企业一线,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,不仅提升了专业技能,更锤炼了团队协作与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此次实践得到各企业、单位的高度认可,多名学生因表现优异获得表扬信或留用机会。未来,学校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,以实践为纽带,助力更多青年人才在真实职场中锚定方向、茁壮成长,为社会发展注入青春力量。
专业实践学期是我校深化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的关键环节。此次实践学期的丰硕成果,为我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、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写下了生动注脚,也为迎接未来的机遇与挑战迈出了坚实一步。